10.17 國際消除貧困日:城市卸妝後的對鏡,日本與台灣無家者支援服務困境的交映
- 芒草心 Homeless Taiwan
- 3天前
- 讀畢需時 6 分鐘

關於大阪萬博,也許你沒想像過的事——
10月13日,大阪萬國博覽會正式閉幕,10月17日,是國際消除貧困日,兩者不只時間僅相隔四天,萬博與貧困在空間的意義上也相當接近,甚至互為表裡。
距離萬博會場所在地「夢洲」不到半小時車程的大阪西成區,2024年的12月才發生政府大規模強制驅離無家者的事件。
此事件的前奏,則是2019年大阪府執意關閉建成於1970年、收容400多位無家者並提供多元支持服務的「愛鄰綜合支援中心」。中心被關閉後無處可去的無家者與日薪工人,遂露宿於原址周邊,繼續維持社群互助的生活。然而,大阪府再向法院提起訴訟,訴請法院判決強制驅離「非法佔據」的無家者,終於趕在萬博開幕之前,將數百位無家者的生活據點徹底打散。
上個月底,日本的資深社會運動家生田武志先生率團來台參訪,與芒草心同仁交流彼此經驗。
生田先生播放了一系列影片,呈現大阪府強制關閉中心及驅離無家者時,現場大批工人群眾抗議的情景,令人印象深刻。在日薪工人與無家者的眼中,那是他們五十年來因為工作、生活而建立起社群關係的地方,是一個有歸屬感且能夠不問個人過往、能撐起生計的——結繫著眾人歷史、情感與恩義的地方。然而,生田先生觀察到,為了配合萬國博覽會,不僅西成區,大阪的各繁華區都陸續發生驅離無家者事件。幾乎在同一時期,去年11月到12月間,大阪中央區的難波娛樂街與心齋橋附近的無家者支援設施陸續關閉,無家可歸者遭到警察驅逐。
大阪萬博重振居民信心與地方經濟時亦衝擊底層貧困人群的生活空間
大阪府關閉改建「愛鄰綜合支援中心」的表面理由,是「建築物老舊,耐震性堪慮」。之所以說是表面理由,從大阪萬博的籌備時程就一目瞭然。
概念構想起源於2014年,2017年大阪與關西的地方政府與民間企業合作提出萬博正式申辦計劃,2018年11月獲得舉辦權,2019年1月組成「2025年日本國際博覽會協會」作為2025年萬博主辦單位。而位於大阪灣海濱的萬博會場——人工島夢洲,原本用途就是大阪港的貨櫃碼頭,有著幾代工人群體勞動的痕跡,如今改造為「讓生命更光輝的未來社會藍圖」(展會主題)。
當年華老舊的城市,官員與居民上下期盼著透過國際級的萬國博覽會重振城市繁榮與光彩,渴求並吸納著都市空間的重構、再造,一座50年歷史的無家者支援設施似乎就成了擋路石。哪怕這也是他們曾經貢獻青春年華,一同工作過、打造過的地方。
歷經2020-2022年的COVID疫情,長期的經濟不景氣之下,更加強了疫後人心追求經濟復甦的願望。於是,2025年大阪萬博背負的光榮使命,在總動員式的熱情背後,儘管也帶來了商機與工作機會,卻也沖散了在城市的陰影中生活的人群棲地。
大阪經驗與萬華都更的相互映照:驅趕無家者的現在進行式
對照我們的鄰居日本所發生的事件,台灣近年也經歷著相似的節奏。
作為最早開發地區之一的台北市萬華區,百年來吸納了大量的勞動人口,又在其他區域陸續發展之後,逐漸被視為老舊的城區。2018年制定直到2020年通過的萬華區都市計畫,此計劃的宗旨是振興萬華區,試圖更新舊市區景觀、將既有公共空間規劃出密集商業區和強化觀光連結等等,還包括防洪防災等強化都市韌性的工程。
然而,都市計劃底下的諸多子計畫,包括了「艋舺公園改建」、「萬華車站改建/周邊環境整建」等等,並沒有考慮任何能夠承接露宿無家者居住需求的設施。萬華區都市計畫「表面上確實沒有以排除無家者為目標」,但也毫不思考無家者的去處,在實際執行上,就釀成了今年6月至今的艋舺公園無家者驅散事件。
近一個月來,芒草心的外展社工觀察到艋舺公園周邊露宿的十多位無家者,遭到警察大規模的驅離。驅離的起因,據了解是有民眾檢舉個別無家者隨地便溺。然而,我們知道這只是表面理由,真正的問題是市府在關閉公園後,至今不願設置流動廁所,導致無家者失去鄰近可用的如廁盥洗設施,這對於行動不便者更顯困難。民眾檢舉配合議員指導,迫使警察增加執勤力道,警察甚至要求無家者「去萬華車站睡覺」,但又於法無據地禁止民間社工在萬華車站派送物資。
生田先生來台參訪時,也跟著芒草心的社工實地夜訪了艋舺公園周邊與萬華車站,看到了公園封閉之後無家者生活的景況。基於城市更新的願望,實質消滅無家者可用於自我照顧的生活設施,亦未提供足夠且穩定的替代空間,結果是將無家者的互助社群與包容氛圍驅散,變成生活在城市陰影中、令人困擾的鄰人。
對照日本與台灣的制度差距與社會歧視
昔日吸納大量勞動力的舊城區,現今居民期望有更好的發展,而政府為了有所表現,致力推動都市空間仕紳化、商業化,導致必須驅逐無家者及相關設施,這是日本與台灣共通的一項趨勢。
然而,日本近十多年來的無家者人數明顯減少,是因為日本有相對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貧窮人群的生活,這是台灣遠未具備的制度條件。包括:《生活保護法》(約可類比台灣的《社會救助法》)、《路上生活者自立支援特別措施法》、《生活困窮者自立支援法》等等,對於貧困者與無家者有從住房、生活、醫療、工作、教育、法律、相談、社區計畫、一站式服務...等相對完整的支援服務體系。
而且,日本的政府公務員會直接到街頭上詢問露宿者,是否需要生活保護與租屋補助,輔導入住公寓;如今生活保護並不需要先有居住地址才能申請,而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提出申請。反觀台灣,政府對社會救助設計了多重門檻,硬性戶籍、虛擬收入、家庭成員匡列...以各種方式排除了多數的貧窮人口,尤其排除了9成以上的無家者。
然而,相較於台灣的制度缺陷,日本的困難更多在於強烈的社會歧視,削弱了政府與社會工作者的服務成果。
日本的公民社會主流觀念認為,領取政府的生活保護是很失尊嚴的,甚至到了「感覺自己不屬於這個社會」的程度。這也是某些無家者「自願露宿」的原因,強烈的社會歧視讓這些無家者認為,「與其造成他人困擾,不被視為社會的一份子,不如自己在街頭生活」。
這點或許可以說,日本的貧困者如果領取政府的生活保護,他們可能由於強烈的社會歧視,被迫在社會地位與社會利益方面比台灣貧窮者失去更多,諸如失去尊嚴、參與社會活動和建立關係的機會、身為社會成員的歸屬感。
台灣需要向日本借鏡法律與制度面的權益保障,但應避免強化社會歧視的觀念,才能幫助更多的無家者脫離貧困與流浪的生活。
💬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𓂃💬
最後,你可能想問:#關心貧困人群的台灣公民可以做些什麼?
芒草心想邀請閱讀到這裡的你:
▌包容城市的眼光,就是一種行動
關注在都市更新過程中被排除的貧困人群,以及是否有周延的城市空間安排與配套措施,讓貧困人群有適足的生活空間。
▌關心政策制度缺陷的改革
請持續關注並支持修正《社會救助法》、制定《無家者權益保障法》。延宕7年的無家者專法,與延宕1年的《社會救助法》修法,在近期總算有機會在立法院審查。我們會持續推動修法與立法進度。
▌關注明年5月的國際人權兩公約國家報告審查
在政府寫的國家報告之外,我們民間團體寫了【平行報告】針砭政府尚未解決、不敢報告的問題。國際專家審查委員將會做成正式的【結論性意見】,要求中央政府列管及行動。這些報告都會公布在法務部「人權大步走」網站。
https://7m.navy/ Cập nhật tỷ lệ kèo bóng đá nhanh và chính xác nhất, nơi mang đến thông tin thể thao chuẩn xác từng giây.
Call Girl Bangalore are the sensuality artists. They keep the conversations very exciting; thus, making every moment unforgettable.